卓鹤君山水工作室第一阶段教学简结(2014年3/15-4/3)

编辑:jxjyxy 发布时间:2014-04-30

    第一阶段的山水画学习课程已经顺利结束。在期不的二十天紧张的学习阶段中,学员们按照以“回归传统”为先导阶段的教学课程, 完成了大量的树石法作业的训练。每位学员心性所致,早晚无休,在互帮互学的学习热情下驱动下,基本达到教学上的要求。

    第一阶段的设置,旨在重新审视山水画元祖们的作品,并通过对宋人《溪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早春图》以及元人《青卞隐居图》、《富春山居图》等代表性作品的再观摹、再临习而得到某种全新的绘画体验和美学认知。课程要求对宋元树石进行局部的对临和意临,意在通过短时间内解析式的重点研习,以“以小观大”、“一叶知秋”之法从一棵树、一块石中获得山水画源头的发展轨迹,让学员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扑捉到山水画最原初的品气所在、皴法源流和衍变生发的山水画系统。通过二十天对宋元精典作品局部的临习和解读,学员们普遍加深了传统树石法对于中国山水画乃至中国画审美的意义,并通过对一树一石的拆解式临习,更重新感知到以前未曾意识到的“树”与“石”形体上的审美意义,以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关于“笔墨”的独立审美意义。这阶段,课程规定以宋元大作(高仿真)的局部临摹为主,同时参用陆俨少先生的课徒稿。在树石练习中始终以宋元山水的不同意趣为两大主线,感受宋人之刚健元人之疏朗的笔法和结体法。临习课程中,许多学员们受益于王作均教授的山水“三笔法”和“品字法”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得法后的练习进步显著。第一阶段中,作均老师反复强调笔墨之圆、厚、朴、拙美,强调以宋元格趣为标杆来修正、改善自身原有的不良的绘画习气。通过向“宋元”大师们学习笔墨、感受气息,绝大部分学员在短时间内,自觉地修正了许多长期来形成的不良绘画习性,重新调整了山水画认知上的方向。 每位同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端庄、圆浑而富有内涵的笔墨方式来重新塑造自己并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大家的学习成果有目共睹!

 

    在第一段中,

1)卓老师为作了两次深入的、精准的石法点评和一次具有学术高度的艺术谈话, 卓老几十年山水画艺术的经学之路给学员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他常用的一句经典画语:要敢于“画坏画”,更是言简意赅,意义丰厚。让同学们特别感到温馨的是卓老的谦和与细心,在点评作业时,卓老总是笑盈盈地指正缺点提出希望。更令人感佩的是卓老还亲自动笔,针对性地为每位同学的作业作了详细的笔墨示范和修正,导师对于学员的厚爱以及对于学术的敬业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2)在此阶段,卓班还邀请了中国美院国画系张捷教授做了一次题为《中国山水画的学理认知》高水准的学术讲座他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源流和核心内容,学术性极强,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切合全班同学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为全班同学在整体学习阶段提供了大量思考的内容,为下阶段的学习进展提供了学术参考,学员们收获颇丰。

                    

 

                   

 

                    

 

(3)陈磊教授在树石法课程中细心传授了传统山水画临习的要诀,解析了宋元各大家的笔法特点、风格特征以及欣赏要素,为学员们作了细致的示范,他丰厚的传统绘画知识打开了学员们的眼界。

 

                   

 

                   

 

(4) 王作均作为主导教授,他设置的总课程始终围绕着卓老“立足传统开我们户”的艺术思想,阶段性地朝立足传统、发掘自我、创立新我的方向推进。作均老师注重对画理本质的解读,注重以画说话,以他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来解析画史上常存的笔墨误区。清晰的教学方法使学员们一目了然,少走弯路。 作为主教老师他每次上课都超时地为同学们做针对性的示范、讲解、总结,努力地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位同学的进步最大化,稳步地推进全班学习进展的大方向。

 

                    

 

                   

 

    全班同学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以上诸位任课老师的心血和教导,同时也离不开我们两位助理的全力协助和奉献。益浩老师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悉心辅导,许多同学绘画上的进步离不开他的帮助。 而丽华老师则放弃了自己大量的画画时间,在幕后协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他们从第一阶段开始前就台前台后地付出了心血和辛勤劳动,每位同学能够顺利地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他们有形无形的帮助!

 谢谢益浩,谢谢丽华!

                   

                    

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I 浙ICP备05014581号-1